3C数码
卖出30亿台的iPhone,不会被轻易杀死
杀不死的会让你更强在这个人人都想杀死iPhone的时代,它却越卖越好。今天苹果公开了第三季度财报,成绩堪称亮眼,实现了自2021年12月以来的最大收入涨幅。在财报交出的一系列数字之中,有一个颇具里程碑意义:iPhone已经售出超过30亿台,能武装地球将近一半的人口。并且iPhone销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2007年iPhone问世,九年后的2016年销量达到了10亿部,五年后2021年就达到了20亿部,而来到30亿部只用了四年。从上个十年开始,尤其是生成式AI大热的这几年,越来越多更前卫的产品相继登场,怀揣着「干掉」iPhone的野心。但我相信,iPhone依旧会在我们的未来保有一席之地,卖出下一个10亿台。iPhone不只是通讯设备从财报来看,苹果上季度总收入940.4亿美元,其中iPhone占了445.8亿,比其他所有产品加起来还多一倍,依旧是苹果的顶梁柱。图源:App Economy InsightsiPhone会继续风光但不会一直风光,这点苹果已经心知肚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潜力无限,很可能在几年内就能催生出完全颠覆智能手机的新产品。连苹果老将Eddy Cue都有点坐不住了:在位者的日子不好过……我们不是石油公司,我们也不是牙膏——这些东西将永远存在……10年后你可能不需要iPhone。iPhone或者说智能手机虽然不是牙膏,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真的还没能看到有任何一种新兴的产品形态,真的能彻底杀死iPhone。十年前的智能手表不行,苹果自己也寄予厚望的AI+AR智能眼镜也不行。Meta Orion眼镜,一款AR+AI眼镜原型机甚至目前苹果在AI方面的持续落后,都没能影响iPhone继续出货。智能眼镜确实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终端形态,能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它是一种比手机更理想的AI中介。而AR或者XR混合现实技术,则能让显示和交互突破手机屏幕的方寸,还让现实世界能够成为智能交互的对象。Meta Orion演示画面不管是社交通讯、获取信息还是内容消费,智能眼镜都可以是一种比智能手机更强大的设备,还不用从裤兜里掏出来,双手也能得以解放。如果iPhone只停留在史蒂夫·乔布斯当年介绍时的「iPod+手机+网页浏览器」形态,那它被眼镜终结丝毫不冤,但我们当我们将手机翻到背面,那颗硕大的摄像头,为iPhone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现在的智能手机俨然成为了一种「创作工具」。不仅iPhone,不少国产旗舰手机都很爱在影像上大作文章,硕大的摄像头模组不仅能让大众用户能拍摄出优秀的照片和视频,甚至也摸到了专业创作的门槛:iPhone能拍MV,vivo也能拍短片。不仅如此,像是iPhone 16 Pro全新搭载的录音棚混音,全新相机按钮,以及有传言即将推出的「大师相机」等一系列功能,也反映了苹果想要进一步让iPhone成为更专业、集成度更高的创作工具。而眼镜这样的形态,其实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像智能手机那样,能够以更自由丰富的角度和视点进行拍摄。甚至都不用谈到「专业创作」这种场景,简简单单的自拍,智能眼镜都无法实现。Ray-Ban Meta是目前智能眼镜的天花板,搭载的摄像头素质相当于iPhone 11况且眼镜主打轻薄随身,也不可能塞下三个乃至四个以上的镜头模组。iPhone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快速席卷全球,并统治了长达十余年的智能终端模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复合的设备形态,既是电话,也是掌上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也因为这样的全能性,iPhone诞生后很快个人电脑就被宣判了「死刑」。只是直到现在,电脑还是活得好好的,因为在一些更专业级的场景之中,它们还是那么具有不可替代性。既然iPhone都无法杀死电脑,那么眼镜也不可能将iPhone送进坟墓。毕竟我们为了让将更多随身物品塞进手机里,已经努力了十年,没理由在下个十年,重新将微单相机、公交卡这些东西再装回背包吧?iPhone会成为什么?当然,智能手机绝对不是我们智能终端形态的终点,越来越欠缺新意的iPhone,就是智能手机宏大叙事步入尾声的一个缩影。但人类的创意和创新不会裹足不前,AI和XR等技术正在掀起一股全新的技术浪潮,那是堪比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最终必定能改变我们终端的交互方式。彻底消灭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设备形态这种事情,其实苹果自己干过不少。对比CD随身听,iPod的音质可以说是大打折扣,因此并不被音乐发烧友所看好,但由于无可比拟的便利性,iPod成为了真正的主流。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iPhone取代iPod,流媒体的Apple Music取代下载的iTunes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从中可以发现,其实大家对体验这种事没那么在乎,便利性的优先度要更高。这很好理解,好的产品,理应让人更自由。而我们期待的智能眼镜,就是一种比手机更自由的产品,还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指向一个智能手机已经力不从心的未来——AI和XR。Project Aura,Google的AI+AR眼镜计划爱范儿一直相信,智能眼镜具有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潜力。但成为下一个iPhone,不意味着上一个iPhone必将走向终结,二者可以共存。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会在兜里揣着智能手机的同时,在脸上戴上一副智能眼镜,而后者作为一种配件,与手机一同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体验。随着技术浪潮不断翻滚向前,智能眼镜或者其他AI设备将真正走向成熟,能够独立满足大多数人最日常的使用需求,成为比手机更优越的感知界面和AI中介。届时,iPhone会成为类似个人电脑的存在,继续在眼镜无法触达的领域发光发热,并且很可能都是折叠的形态,只是不会出现在每个人的手上。传闻将于明年推出的折叠iPhone因此,我相信第40亿台iPhone将在五年内卖出,但很可能,我们不会那么快见到第100亿台iPhone,或者根本不会见到。
1天前
6
功能阉了、广告满了、定价高了……腾讯音乐Bubble被喷“高价低配”
腾讯音乐的社交化野心再次受挫。近日,QQ音乐上线粉丝互动订阅产品Bubble,月费定价28元,首批接入SM、JYP、CUBE等韩国娱乐公司旗下aespa、Stray Kids、EXO等多位顶流艺人。此举遭到了中国K-pop粉丝群体的集体吐槽。他们普遍抱怨其定价过高、功能阉割、广告泛滥等,甚至直言这是腾讯式“割韭菜”,“实在找不到付费理由”。反观腾讯音乐战略,此次布局Bubble本应是粉丝经济的一次创新尝试,却陷入了“未爆先凉”的尴尬境地。“追星神器”Bubble有何魅力?Bubble原是韩国DearU公司开发的明星私域互动平台,在K-pop粉丝圈层具有极高黏性。Bubble于2020年2月正式上线,由韩国娱乐科技公司Dear U运营,与数十家经纪公司展开了合作,主要卖点是粉丝与艺人明星“一对一”付费聊天,即粉丝通过订阅费充值,即可接收偶像发送的文字、语音、图片或视频消息,并能直接回复,不过该回复却是群发。此外,泡泡也会提供艺人动态、艺人偶尔互动等服务。从商业逻辑来看,Bubble的产品模式已在韩国市场得到充分验证。在中国K-pop粉丝圈层中,Bubble平台(被中国粉丝简称为“泡泡”)已成为追星标配应用。其普及程度从社交平台的狂热讨论可见一斑:小红书#泡泡#话题累计收获4亿浏览量和225万条讨论,并充斥着各类安装教程、使用攻略。营收、月活与观看量,这些都是粉丝为偶像买单意愿的直接呈现。也正基于此,腾讯音乐在2024年10月便与韩国DearU达成合作,意图将风靡亚洲的Bubble平台引入国内市场。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向《BUG》栏目表示,“在线音乐平台一直受限于消费场景,主要依靠用户付费订阅来维持,Bubble则打破既有场景壁垒,形成歌手与粉丝社交的通道,形成新的付费场景。这一应用此前在韩国推出证明有效,在国内也可能达成粉丝追星韩流而付费的效果,且可能在后续实践中,出现中国化应用,让国内唱作人和粉丝互动,形成更多社交+营收的场景。”上线Bubble遇口碑“滑铁卢”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款在海外大获成功的产品,在QQ音乐一上线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BUG》栏目统计K-pop粉丝群体集体吐槽声浪中,三个核心争议点尤为突出:一是价格层面,28元的月费较原版价格接近,却阉割了关键的直播功能,导致性价比大幅缩水。一位K-pop粉丝在社交媒体吐槽QQ音乐版Bubble存在“高价低配”的问题:“同样的价格,更少的功能,这简直把粉丝当韭菜割。”当被明确问及QQ音乐版Bubble是否缺失直播功能时,腾讯音乐客服工作人员予以了确认,并表示,“目前QQ音乐版本的Bubble,暂不支持直播,至于后续是否支持的话,之后有相应的结果会进行公告。”对于这一核心功能缺失的具体原因,该工作人员没有给予正面回应。该工作人员还澄清,Bubble会员与QQ音乐绿钻会员相互独立,用户无需购买绿钻即可享受完整Bubble服务。同时透露,“平台现推出40元/月的超级会员套餐,包含额外赠送的1个月Bubble权益。”然而,这一看似优惠的定价策略却也没能让粉丝群体真正买账。“与其购买阉割版,不如选择泡泡代充服务”成为较为普遍的心声。《BUG》栏目发现,所谓的“泡泡代充”系用户提供账号信息及艺人选择,商家即可通过跨区账号(如日区、韩区ID)利用汇率差和区域定价差异等完成低价充值,其服务价格往往低于官方渠道,单人券价格在15.88元至20元之间。在社交平台上,原版Bubble代充相关教程帖累计阅读量近千万,这也进一步削弱了QQ音乐版Bubble的价格竞争力。其次,在功能体验上,数据割裂问题也引发强烈不满。一位Bubble资深用户吐槽颇具代表性:“我在Bubble已经几百天的会员,这些天数和记录都没办法同步过来,谁会放弃原本的天数来Q音?”最后,在用户体验上,有受访者用“腾讯式收割”形容此次合作,直指平台“既想赚K-pop红利,又不愿认真投入为粉丝服务”的投机心态——腾讯音乐仅仅完成了Bubble产品的机械移植,却未配套相应的运营体系,更没有针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功能。更令老用户不满的是,在韩国原版Bubble强“真实互动”的核心理念下,QQ音乐版却充斥着开屏广告、续费弹窗等商业化设计,将粉丝与偶像的私密互动空间变成了又一个流量变现的战场。一位粉丝吐槽最近的使用体验,“看到泡泡来消息了,慌忙地点进QQ音乐,小心翼翼地控制手机跳过开屏广告,然后拒绝QQ音乐的各种续费弹窗,切换到聊天页面发现爱豆人已经走了。”“买买买”战略能掌控K-pop多久?近年来,国内“粉丝集资”“割韭菜”事件频发,粉丝对平台的付费模式愈发警惕。随着Bubble上线QQ音乐,也有一种声音出现——“QQ音乐是否会持续投入Bubble,还是想利用K-pop粉丝热情捞快钱?”对此,一位腾讯音乐内部员工向《BUG》栏目直言,“Bubble一上线就位于QQ音乐App主页的顶部菜单位置,如果(内部)不重视的话,也不会单独开到顶部这么显著的位置上,像一些附带的业务比如扑淘商城这些,都不会在主页出现。”他还补充,“因为它(Bubble)是刚上新的一个业务,确实可能(存在)待完善的地方。”这背后,腾讯音乐从不掩饰对于韩流市场的觊觎野心。中国是K-pop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韩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K-pop专辑出口的货币价值达到2.91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5%,日本、美国和中国三个市场共占K-pop专辑出口总量的72.8%。其中,中国以5979万美元位列第三,K-pop专辑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同比增长了76.4%。有报道显示,通过资本运作,腾讯音乐已构建起全方位的韩国娱乐产业布局:旗下子公司持有Kakao娱乐母公司和YG娱乐的股份;与JYP娱乐成立合资企业;如今随着与SM娱乐深化合作,腾讯音乐已基本完成对韩国“四大娱乐公司”中三家的战略覆盖。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腾讯音乐正试图通过资本纽带,将韩国娱乐资源系统性地导入中国音乐市场。对此,张书乐谈到,“腾讯一贯都是买买买策略,在音乐领域同样如此。在韩娱市场的拓展,用买字诀快速切入,比从零开始拓荒要相对容易。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太强护城河,友商同样可以模仿跟进,其时间窗口有限。”
2025-08-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