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
美国消费者面临1934年来最高关税税率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对多国调整后的“对等关税”后,耶鲁大学8月1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眼下正面临1934年以来最高关税税率,关税将使2025年美国家庭平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当地时间7月3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其中,大部分关税将于8月7日生效。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7月31日,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达18.3%,为1934年以来最高水平。该分析评估了截至7月31日美国实施的所有关税以及外国采取的报复性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将于8月7日生效的新的“对等”关税清单。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并非固定值,而是会随着国家政策、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根据“实时现行政策”来分析关税,假定截至某一日期的政策将永久持续下去,即使该政策被制定为临时政策。该预算实验室认为,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2025年和2026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同时关税还将导致到2025年底,美国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到2026年底,失业率上升0.7个百分点。此外,关税将使2025年美国家庭平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其中对服装类商品的影响尤为严重。短期内,消费者可能会看到鞋类价格上涨40%,服装价格上涨38%。而从长远来看,鞋类价格可能上涨19%,而服装价格可能上涨17%。该预算实验室补充称,若美国家庭采取购买低成本商品等“节流”措施,可能会减少一些成本,并可能将最终负担减少到2000美元。结合上周五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意外爆冷来看,耶鲁大学的分析成为美国家庭在未来几个月将面临更加艰难经济状况的最新一个征兆。
11小时前
1
最新研究:全球淡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
一项全新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消耗水资源和干旱频发的综合影响,地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据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首席研究员Jay Famiglietti及同事利用卫星重力测量数据,估算了各大洲储存的总水量变化。其中包括从河流、地下水到冰川和冰盖所有形式的淡水。其研究结果刊登在了《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测量数据显示,2002年至2024年间,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淡水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下降。研究人员发现,干旱地区干涸的速度比潮湿地区变湿的速度要快,这颠覆了历史上经典的水文模式。不仅如此,干旱地区的面积还正以每年超8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这个面积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国土面积总和。该研究的作者警告说,这种“特大干旱”现象可能对水安全、农业、海平面上升和全球稳定产生严重后果。他们还确定了4个“特大干旱”区域。在这些地方,原本分散的淡水流失区域已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大片干旱地带。其中一个区域在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那里的淡水流失主要是因为冰川融化、永久冻土消融和降雪量减少。而在另外两个区域中,淡水流失主要源于地下水枯竭,这主要是由灌溉抽水造成的。这些区域包括美国西南部、中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从西欧、北非一直延伸到印度北部等地带。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并指出全球75%的人口生活在101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淡水在过去22年里一直在流失。由于全球气温上升,造成地下水过度抽取、水分蒸发及冰川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从各大洲流向海洋。Famiglietti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发现可能发出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最令人担忧的信息。大陆正在干涸,淡水资源正在减少,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据研究,水量流失规模巨大,已成为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自2015年以来,各大洲的水资源流失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超过了南极或格陵兰冰盖的融水,每年使海平面上升近1毫米。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科学家、首席作者Hrishikesh Chandanpurkar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正在失去多少不可再生的水,这令人震惊。”“冰川和深层地下水就像古老的信托基金,我们不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它们,比如长期干旱,而是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他补充说。Chandanpurkar还对这样一个事实感到遗憾,即人类在丰水年份未能补充地下水库,因此濒临“淡水枯竭”。作者将他们的发现描述为“地球的警钟”,并强调需要进行持续的研究,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这些严峻的水资源挑战。研究人员还提倡在社区层面创造机会做出有意义的改变,特别是在过度抽取地下水方面。Famiglietti警告说,过度使用剩余地下水的后果,可能会威胁到“全球数十亿人的粮食和水安全”。他说:“这是一个‘全体参与’的时刻——我们需要立即就全球水安全采取行动。”
6天前
19
企业选择出海,一定要尽力做到真、善、美
2025年,当我们谈论新增长线时,“出海”是常谈到的战略之一。对于出海,顺为资本合伙人张志坚并不陌生。加入顺为资本前,他曾在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近13年的创业经历,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移动电商服务公司——耶客,接触过不少出海项目。创业期间张志坚曾获得过顺为资本、IDG和尚心资本总计1053万美元的投资。2018年加入顺为资本后,张志坚长期关注科技、消费等领域,出海方面,他带领团队投资了SHEIN和智岩科技等项目。在新一轮出海潮中,中国企业逐渐打破单纯产品出口的模式,从“产能出海”向着“创新出海”和“品牌出海”转变。在张志坚看来,即便出海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但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都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把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卖到海外。对于出海企业的打法,张志坚认为单单靠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不可能做成一家伟大的企业,它可能是一个好生意,但不一定是能规模化和永续经营的生意。一个好的产品,它的竞争力是全球化的。一家伟大的企业一定是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企业。基于此,在张志坚看来,企业先做出海或是先做国内市场,只是其战术上的区别。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跨境投资并非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赛道,更像是一个结果。热潮之下,面对地缘政治、贸易规则的深刻变化,不少企业触及“暗礁”,比起蓝图,现实中的合规化、文化差异等不少难题都横亘在企业家面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投资者对出海创业者们的关键考量之一。以下为张志坚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内容整理:出海的底层逻辑没有变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内很多“内卷”企业选择出海,但事实上,“内卷”不完全是一个坏词,能把国内做好也很伟大。而出海,更多还是指创业者们在海外创业。一个产品在中国卖得好,相信它在全球也会有竞争力;反过来说,产品在欧洲、美国卖得很好,那回到中国也依旧具备竞争力。“饭要一口一口吃”,这也是经营节奏上的区别。比如一个初创企业特别小,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人群、什么地域都覆盖,所以它可能选择先做A市场再做B市场,或者是先做A产品还是B产品,诸如此类的ABCDEF等战略选择非常多,这是一个节奏的把握。中华民族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所以我们有全球最强的制造业。过去,很多对外贸易事实上也是“出海”,比如做跨境电商的企业们去做亚马逊、做独立站等就可以算作是“出海”。像兰亭这个第一代出海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也就十多年前而已,其实也没多久,那时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从这个维度来说,我认为出海一直存在,“走出去”的大趋势没怎么变化,尽管在当前这个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底层逻辑没变,都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把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中国好的品牌产品卖到海外。10多年前,中国企业最开始是向海外卖小商品,后来开始卖数码产品,现在像汽车、手机也在海外热销,甚至还有一些工业品,出海的品类在慢慢丰富。泳池清洁机器人、3D打印机等诸多新兴品类,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占率已超过50%。此外,以前有很多中间商、贸易商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买货,再卖给美国等国外的大客户,或者一些海外客户在中国的制造业进行直采。但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的一些品牌自主走出去,并且是跳过了那些中间商的环节,以中国品牌的形式在出海。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出海这个大趋势没变,但具体到每个阶段,企业们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投出一家伟大的企业,最终是投人谷歌是真正在做出海的企业。欧美的企业最早做全球化,我们则相对晚。谷歌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它的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当我们去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时,我们会发现当地人都在用谷歌。再比如即便去印尼的雅加达等地,Facebook可能还是当地的第一大社交软件之一。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像谷歌、苹果、微软那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我们今天投的是出海企业还是别的企业,最终的目标都是投出一家伟大的企业。对投资者来说,我们尽量不以短期的趋势、短期的企业为重点来做投资决策。举个例子,2018年前后跨境卖衣服火,每家投资机构都去投跨境卖服装;又过几个月可能跨境卖美妆火了,又一大堆投跨境卖美妆的;AI硬件火,又一拨人去投;外骨骼机器人火,一大堆人又去投外骨骼机器人……如果总是以这种逻辑来做决策,投资会变成一窝蜂,但事实上有时目前看起来冷门的行业,未来可能会大热,目前大热的行业,未来也可能会遇冷。因此,我们会尽量试图跳出短期趋势,很多时候短期趋势太火或者过火,它会掩盖很多长期问题,比如企业的组织力、创始人的创业动机等。因此,我们会试图用更长期的投资方法论,来挖掘优秀的企业,今天大众所熟知的很多企业家,可能我们在10年前就认识他们,那时出海或者产品都没那么火,所以对投资者来说,第一考虑的就是人,投到最后就是投人。创业者的创业初心、个人经历,对产品、市场和技术等的理解,这些都是对他所做事情的行业洞察,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首先,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自然会有优秀的商业判断,他知道自己想做的品类客群是什么;第二,要相信一个优秀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在出海方面,即便存在供应链、本土化甚至合规等问题,但对于一个优秀创始人来说,虽然是客观困难,但它不是一道特别难解的题。此外,即便一些出海企业创始人没有国际学历背景,但这并不影响他做出一家优秀的出海企业。比如我们投资一家面向海外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创始人的家里大概率没有游泳池。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管在哪里,哪怕是在月球上,只要给他足够多的资源,我相信他都能造出地球上的人们喜欢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学习能力是企业家应具有的基本功,至于成长、教育背景是偏本土一些,还是国际化一些,并不是决定因素,这些可能会对企业家在某个特定学习阶段有一些特定的帮助,但它不是投资者们考量的主要因素。老一代企业家有几个认认真真出过国、留过洋?老一代企业家甚至英文都不会讲几句,但全世界讲各种语言的人都在用他们的产品。不愿意学习、太自负以至于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市场和用户而放弃学习的人,就算在欧美生活100年都没用。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消费品,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把握。人的本质需求其实是差不多的,如美国人晚上睡觉也睡在床上,一天也吃三顿饭,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是如此。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本身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用的手机、腾讯会议等这些也都不是中国人首创的品类。能握住真正的需求,就能做出好的产品。做海外市场,与国内一致,本质上都是创业者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不要试图从“后视镜”中看未来,从“后视镜”中看未来总会有偏差的,还是要从现在往前看,相信一个人在任何市场中的成长性和学习能力。把出海看作赛道,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逻辑关注“人”之后,再关注他做的事。看他的产品是适合先做国内还是国外,如果他今天做国内业务,他将来有没有可能做全球业务?如果他今天做海外业务,海外也很大,出海,四个方向东南西北,是做美国,还是做欧洲?就算是欧洲,那么做西欧和做南欧的市场也不一样。所以,投资者们尽量不要把是否跨境作为投资考量。比如今天投个跨境电商,过几天再投个跨境泳池清洁机器人,顺为资本是会认真研究这个产业本身,再来做决策。即便我们会以跨境为标签来给企业贴上,但事实上我们更关注企业本身。“赛道”这个词,只是能够在相互沟通时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但把这个词作为投资逻辑,我认为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逻辑。我一直在试图淡化“赛道”这个词,尽量不从赛道入手来定义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否则对一个企业的理解太狭隘了,也不要试图从简单的贴标签来定义一个行业,甚至AI都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分类。事实上,AI出海要比我们知道得更早。现在海外确实有很多人在用DeepSeek、Manus这一波的AI产品,但其实AI技术在2018年前就已经在互联网公司普遍应用了,只是那时候大家都称之为“神经网络”,它是很多科技类产品的底层技术逻辑,只是那时不叫AI,而今天AI赛道火了,所以把它叫AI出海。其实在DeepSeek、Manus之前,就已经有很多AI出海。字节跳动的TikTok是一个出海成功的典型模范,它的产品形态是做短视频,Facebook、Instagram这些美国公司都会做短视频,但TikTok能成为美国最耀眼的社交产品明星,它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比较早应用AI算法来运营社交产品的公司。很多智能硬件如扫地机器人等事实上就是一个自动驾驶硬件,只不过是在家里自动驾驶的一辆小车,它也有定位、算法、感知、自主决策。我们投的石头扫地机器人,好多年前就已经在海外卖得很好,它也是AI的最早应用。基于这个逻辑,我觉得AI这项技术更多是一个marketing term,“赛道”这个标签并不能真正解释其内涵。出海亦是如此。客观地说,作为投资者,我个人更倾向从传统产业分类的品类入手,而不是看那些新的热门词汇,比如“新零售”“AI”“元宇宙”等。无论是成熟的企业,还是初创的企业,如果选择出海,一定要尽力做到真、善、美。中国创业者在全球创业,要想打动全世界消费者的心,还是要靠真、善、美。一个企业家能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是其理性反思自己人生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出海企业家们要不断地自省,《论语》中的“三省吾身”,通俗来说也叫“复盘”,及时复盘自己的各个阶段的商业选择和人生选择至关重要。
2025-08-04
4